止核糖片


我们辛辛苦苦,
终于等来了年轻的总经理。
他一入单位,
就自兼总编辑,
显出不同凡响的自信,
这是小道消息派
偷偷下的结论性意见。
关于他的真实情况,
我们也掌握不少,
比如,
他是某省十佳有为青年,
出过一本叫《武则天外传》的书;
他是因为署里的领导,
亲自点名给安排到了我们单位;
他原来经营的小出版社,
一年就能获利五百多万;
以及他调到我们单位后,
不许老婆出门,
只在家里上班。

每天铃声一响,
他都要到各处室查人口;
他要是在过道里碰上,
资格老的先生,
招呼也不打一下,
头一侧就过去了,
装着没看见;
那些年纪比较大的编辑,
心里把这当成了新领导的果断个性,
嘴上倒也不说什么。
倒是刚分配来没几年的
小伙子看出了苗头,
纷纷红卫兵似的叫嚷开了,
他们说,
嘿,
让世故的老头子见鬼去吧,
现在轮到我们坐庄。

他用浓重的东北口音,
宣布-
“同志们,
现在开会”,
声音明显比上届领导更为和气。
他腰板挺得直直的,
满面撒着红光,
看得出是习惯于发号施令之人,
他坐庄的地盘,
根本不允许反对意见;
他的脸棱角分明,
这当然也是有为青年的
必备标志。

听说他凭局级干部的身份,
在四十五岁时,
获得了到北大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,
为此他专门把鲜红的北大学生证,
压在桃花心木办公桌的厚玻璃下。

他工作起来非常拼命,
他的秘书说,
有时半夜三四点,
要是他想到什么主意,
就打电话把她从床上揪起来,
帮他整理电话录音。
他还不断地给上司送礼品,
当然,
不是赤裸裸的金钱,
而是社里出的特产图书,
比如,
内部发行的足本《金瓶梅》;
一到楼下,
秘书就成了搬运工,
常常是从一楼搬到十楼,
搬到后他一挥手,
说,
没你的事了,
下去等着。

听了多让人佩服。
我们这些饱经风霜的人,
由不得暗暗竖起大拇指。
不容易啊,
一个积极进取的人,
连很少赞美后生的秃头老李,
也流露出赞许的眼光,
不停地在座位上扭动,
像是喝多了药酒。

他把麦克风移到胸前,
用一只手紧紧握住,
好像它是不听话的野鸽子。
他开始念复印了59份的
“社发12号文件”,
文件上说,
单位要从此实施改革。
改革,
这二十年前就听说过的词,
现在终于砸到了我们的头上。
那些不安分的人一下子
没了睡意。

但直到文件念完了,
他们还没明白什么意思。
什么,
取消奖金?
什么,
一个人每年必须发稿200万字,
才能拿基本工资;
必须有一部图书获得国家大奖,
才能领到1000元?
什么,
取消班车,
取消季度奖,
取消津贴?

什么?
选题不再由自己定,
改由单位选题小组来”策划”,
为此要成立经营办公室,
这是国外出版业先进做法。
当然,
个人有了想法,
欢迎汇报自己的思路,
但最终结果必须以委员会为准,
委员会主任由社长本人担任。

基于社领导工作太忙,
个人不许向领导诉苦,
确有必要的,
得打报告,
由各部主任替大家反映。
另外,
为了发扬民主,
一年特设一天为社长接待日,
届时要是出差,
接待日自然取消。

编辑、
出版、
发行、
后勤,
各司其责就够了,
出书的管出书,
发行的管发行,
要协调,
不能打内战,
不能互相扯皮。

最后,
他在总结发言中,
对今天开会来得比较晚的同志,
提出了口头批评,
并且当场让秘书记下名字,
准备登墙报曝光。
他严厉地说,
以后的会议都非常重要,
下次若再迟到,
就扣发一个月的奖金;
迟到两次,
就扣一个月的工资,
依此类推。


1998.8.29
作者
冯永锋

报错/编辑
  1. 初次上传:有糖
添加诗作
其他版本
添加译本

PoemWiki 评分

暂无评分
轻点评分 ⇨
  1. 暂无评论    写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