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vatar of 杨炯

杨炯

国家/地区中国

朝代/时期唐朝

杨炯(650—约694),字盈川,弘农华阴(今陕西华阴市)人,初唐著名诗人、赋家,与王勃、卢照邻、骆宾王并称“初唐四杰”[1][2]。他以神童之名早负盛誉,才思敏捷,博学善文,是初唐诗坛革新风气的重要人物之一[1][3]。 ## 生平与教育经历 杨炯生于高宗永徽元年(650),家世虽有伯父任地方官职,但父祖仕途无显著记载,自称“吾少也贱”[3]。少年时即聪慧好学,十余岁便以神童科及第,入弘文馆肄业,得以接触大量藏书和名师指教,接受了系统的文学与经学教育。这一时期为其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[3]。 二十余岁时,杨炯补秘书省校书郎,后任太子詹事司直、崇文馆学士。三十六岁时,因从弟神让涉徐敬业起兵案受牵连,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。秩满后,曾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,后出任盈川令,卒于任上,年仅四十四岁[1][3][4]。中宗即位后,追赠著作郎,以表彰其才[1][4]。 ## 写作经历与代表作品 杨炯一生创作不辍,诗歌与赋皆有建树。其诗作数量虽不多,现存三十余首,但题材广泛,风格多样,尤以五言律诗见长[1][3][5]。他善于抒写边塞征戍、建功立业的豪情,如《从军行》以慷慨激昂的笔调,表达了“宁为百夫长,胜作一书生”的壮志,影响深远[3][5]。此外,《途中》《巫峡》《西陵峡》等诗,或写景纪行,或抒发仕途失意、思乡之情,皆情感真挚,意境高远[3]。 赋作方面,杨炯存世八篇,皆为古赋体,内容涵盖山水、咏物、叙事等,如《浑天赋》《盂兰盆赋》《青苔赋》《卧读书架赋》等,显示出他在天文地理、哲理思辨等方面的造诣[3][5]。其赋作“词义明畅,若庖丁解牛,自中肯綮”,为后世称道[4]。 杨炯的诗文多与同僚酬唱应答,反映了初唐文士的生活风貌。他与王勃、卢照邻、骆宾王交谊深厚,四人并称“初唐四杰”,在诗坛上互为知音,携手革新文风[1][2][3]。 ## 诗歌风格与文学贡献 杨炯的诗风以“壮而不虚,刚而能润”著称,既有宫廷诗的华美,又能突破上官体的浮靡,开拓了诗歌内容与风格的新境界[3][5]。他在五言律诗的定型方面贡献突出,现存十四首五律,格律严谨,成为后世五律发展的重要基础[5]。其诗歌多表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,刚健质朴,清新明快[3][5]。 在文学理论上,杨炯对初唐诗坛的革新有深刻总结。他在《王勃集序》中,明确批评上官体文风之弊,推崇王勃等人的革新之功,强调诗歌应有骨气与刚健之美[5]。他与四杰同声相应,是初唐诗歌变革的重要推动者[3][5]。 ## 佚事典故与诗坛轶闻 杨炯与王勃、卢照邻、骆宾王齐名,四人并称“王杨卢骆”,为诗坛佳话[1][2]。他自谦“愧在卢前,耻居王后”,而张逊业则盛赞其才思如悬河,酌之不竭[4]。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时,二人关系密切,宋之问《祭杨盈川文》中深情追忆二人共事往事[3]。其诗文多为同僚所传诵,杜甫亦有诗称“王杨卢骆当时体,轻薄为文哂为休。尔曹身与名俱灭,不废江河万古流”,肯定了四杰在诗歌史上的地位[5]。 ## 主要诗集与流传 《唐才子传》记载杨炯有《盈川集》三十卷传世[5],惜多已散佚,今可见《杨盈川集》[6]仅有十一卷。 参考资料 [1] 维基文库·《旧唐书》卷190上(文苑传:杨炯传), https://zh.wikisource.org/wiki/舊唐書/卷190上 [2] 维基文库·《新唐书》卷201(文艺上:杨炯传), https://zh.wikisource.org/wiki/新唐書/卷201 [3] 王晓红.《论杨炯及其文学创作》,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, 2003年第4期, https://reference.4everland.store/论杨炯及其文学创作.pdf [4] 张逊业. 杨炯集序, https://www.shidianguji.com/book/SBCK126/chapter/SBCK126_121?page_from=searching_page&version=4 [5] 维基文库·《唐才子传》卷1(杨炯传), https://zh.wikisource.org/wiki/唐才子傳/卷1 [6] 杨盈川集, https://www.shidianguji.com/book/SBCK126/

报错/编辑

杨炯()(650年—?),弘农郡华阴县(今陕西省华阴市)人,排行第七,唐朝诗人、官员。初唐四杰之一。
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杨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