ZishouZhang BowuWenxian文獻張博物子壽張子壽Jiuling ZhangZhang Jiuling張九齢Чжан ЦзюлинЧжан ЦзюлінTrương Cửu Linh张九龄張九齡
国家/地区中国
朝代/时期唐朝
张九龄(678年—740年6月5日),字子寿,韶州曲江人(今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)[1]。张九龄自幼聪敏,七岁知属文,十三岁时(690年)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,方庆见其文后大为赞赏,预言"是必致远"[2]。他是唐代第一位由岭南书生进身的宰相,也是盛唐前期重要的政治家、文学家[1]。 ## 教育背景与仕途经历 张九龄于武则天长安二年(702年)擢进士第,初任校书郎[2]。后以"道侔伊吕科策高第",迁为左拾遗[2]。玄宗即位之初,张九龄屡次上书建言,主张恢复郊祀大典,改革吏治制度,深得玄宗重视。他历任中书舍人、太常少卿、冀州刺史、洪州都督、桂州都督兼岭南道按察使等职[2]。开元二十一年(733年)起复为中书侍郎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次年迁中书令,兼修国史,成为一代名相[2]。 ## 政治贡献与直言敢谏 张九龄在政治上以直言敢谏著称,在担任宰相期间,他坚持"官爵者,天下公器,先德望,后劳旧"的用人原则[2]。他曾力阻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军功封侍中,认为"宰相代天治物,有其人然后授,不可以赏功"[2]。在牛仙客升任尚书一事上,他坚持反对,认为"尚书,古纳言,唐家多用旧相,不然,历内外贵任,妙有德望者为之"[2]。张九龄对安禄山具有先见之明,多次建议诛杀安禄山以绝后患,惜未被采纳[2]。 ## 文学成就与代表作 张九龄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。他的五言古诗在唐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,以《感遇十二首》最为著名[3]。这组诗作是他遭谗贬谪后的心血结晶,托物寓意,抒发身世感慨,表现理想操守[3]。《新唐书》记载,张九龄曾应诏为渤海国起草诏命,"被诏辄成",显示其卓越的文学功底[2]。他还著有《千秋金鉴录》,以伸讽谕[2]。 ## 评价与影响 张九龄因坚持原则,与李林甫不合,开元二十四年(736年)被贬为荆州长史[2]。《新唐书》记载,玄宗后来每用人时,必问"风度能若九龄乎?"[2],足见其人格风范之卓越。安史之乱后,玄宗在蜀地思念其忠诚,为之流泪,并遣使祭于韶州,厚恤其家[2]。德宗建中元年(780年),"贤其风烈",追赠司徒[2]。 张九龄作为盛唐政治家和文学家,其诗文创作与政治理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。熊飞先生在《张九龄集校注》中指出,张九龄的作品"体现'直言敢谏'的为政品格,亦反映盛唐文坛由绮靡向雅正转变的历史进程"[4]。他既是开元盛世的重要参与者,也是盛唐文学的杰出代表。 **参考资料:** [1] 维基百科·张九龄,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hans/%E5%BC%A0%E4%B9%9D%E9%BE%84 [2] 维基文库·《新唐书》卷126(张九龄传), https://zh.wikisource.org/zh-hans/%E6%96%B0%E5%94%90%E6%9B%B8/%E5%8D%B7126 [3] 维基文库·《旧唐书》卷99(张九龄传), https://zh.wikisource.org/wiki/%E8%88%8A%E5%94%90%E6%9B%B8/%E5%8D%B799 [4] 熊飞:《张九龄集校注》,中华书局2008年版
报错/编辑张九龄(678年—740年6月5日),字子寿,一名博物,韶州曲江人(今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)。唐代第一位由岭南书生进身的宰相、诗人。卒谥文献。人称“张曲江”。有《张曲江集》。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张九龄